三月忠月小故事
嘉南平原水利之父 八田與一
前幾天到台南縣的南元休閒農場遊玩,但今天我並不是要介紹我們旅遊南元的經過。因為我們回程經過烏山頭水庫時,讓我想起一位令人感佩的工程師-有「嘉南平原水利之父」、「嘉南大圳之父」、「烏山頭水庫之父」之稱的八田與一。
時間回到民初日本統治台灣時期,由於日本國內的稻米產量不足,因此期望能由被日本視為重要經濟殖民地的台灣取得大量的稻米。但今天有台灣穀倉之稱的嘉南平原在當時仍是一片荒蕪、瘴氣瘧疾橫行,僅有零星的看天田,遇有季節性降雨才能收成一些雜糧。能夠將這一片的荒煙蔓草,轉變成如今一望無際的稻田,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的建造,而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的規劃監造的靈魂人物就是這位「嘉南平原水利之父」-八田與一。
八田與一,日本石川縣人, 1910 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後,旋即來台任台灣總督府土木部技手(技術人員),從事土木工程調查。為了改善日本本土稻米不足的情況,八田與一在 1918 年針對嘉南地區的灌溉計畫進行實地勘查,規劃監造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他認為只要有水,嘉南平原上即可成為一片良田,只要在官田溪築水壩,並廣設灌溉水渠,不僅可一舉解決洪水、乾旱、鹽害的問題,農作物產量也可大增。於是八田與一從 1919 年開始受命興建烏山頭水庫(舊稱珊瑚潭,因水庫四散的形狀類似珊瑚而得名),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在 1930 年完成這座當時全台灣第一、日本第一、亞洲第一甚至是全世界第三的水利設施。從此嘉南平原沃田千里,成為名符其實的台灣穀倉。
但令人動容的卻是八田與一和妻子外代樹的故事。烏山頭水庫工程開始後,為了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他在 1920 年將妻子外代樹接來烏山頭定居。他告訴外代樹說烏山頭是一個天空很藍,空氣很好的地方,而外代樹來台後也告訴擔心不已的娘家說,只要住下來,就是好地方,在這裡,她過得非常幸福。而烏山頭工程這十年也是八田與一和妻子外代樹最快樂、回憶最多的十年,他們的八位子女中,有五位是在烏山頭出生的。
二次大戰發生後, 1942 年八田與一接受日本政府的徵召回到日本,隨即準備搭乘「大洋丸」前往菲律賓繼續開發水利。上船前他寫了一封信給妻子外代樹,船經過台灣時可能會停靠高雄或基隆港,如果停靠基隆港,他會直接回家;若停靠高雄,他會拍電報回去,希望外代樹能到高雄來,兩人還可見上一面。但從此外代樹就再也接不到八田與一的訊息,因為「大洋丸」一出港就被美國潛艇擊沉,八田與一因而罹難。
八田與一的骨灰後來被帶回台灣,經過三次隆重的葬禮長眠於烏山頭。但故事還沒結束,八田與一罹難三年後日本投降,在 1945 年九月一個颱風來臨前的清晨,南部的烏山頭水庫籠罩在一層薄霧中,一位穿著和服的婦人,站在放水口上,輕輕地脫下木屐,往下一躍…。婦人跳水的消息傳出,壯丁們全數出動打撈,但因颱風來襲,打撈工作不得已暫停。隔日風雨稍停,大家再度仔細搜尋,終於尋獲婦人的遺體,和服上繡著八田家的家徽,這位婦人就是八田與一的妻子-八田外代樹。
由於日本戰敗後日僑必需悉數撤返,遭受喪夫之痛又必須面對遣返,外代樹不願離開先夫遺骨以及這塊他們深深愛過的土地,因此留下一張「玲子、成子也長大了,兄弟姐妹要好好和睦共同生活下去。」的便條紙,選擇大圳開工二十五週年紀念這一天,在丈夫一生奉獻的地方,和丈夫重聚…。最終外代樹的骨灰除了部份由家屬帶回日本,剩下的就與八田與一合葬在烏山頭水庫。
而為了表彰八田與一的功勞,曾和八田技師一起工作的人們在烏山頭水庫畔立了一座八田與一銅像作為紀念,銅像的八田與一並非一付英姿颯爽的傲人姿態,而是身穿工作短衫,腳穿膠套靴,蹲伏沉思工程進度狀。後來日本軍需日漸不足,金屬製品都必須上繳再溶製,銅像也因而上繳,但卻不知何故被置放於番子田(隆田)車站的倉庫,後由水利協會購回,置於烏山頭管理事務所內。直到民國 70 年 1 月 1 日,銅像才又回置於水庫畔。
每年的 5 月 8 日是八田與一的忌日,每年這天都會在烏山頭水庫舉行追悼會,而八田家族也都會不辭辛勞從日本遠道而來,不論國籍,大家都在八田與一的銅像前獻上鮮花及紙鶴,表達對八田與一的思念與感謝。下次你再經過過嘉南平原,看到遍野翠綠茂盛的稻田,結滿金黃色稻穗時,別忘了對台灣這塊土地及人們充滿深深愛戀的八田與一夫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