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薩行  

摘自:大道天德

 

        菩薩行於圓滿之境地,有覺悟之經驗,因在經驗中通過了五蘊與外境相接觸,在於覺悟之本來,是要眾生於菩薩行以自我小乘之修持,而達至覺他到達圓滿之境界。在覺悟上,是通過自悟而悟眾生,再入於圓滿之境界。

 

        菩薩行若無通過自覺,則無法行持於大乘之理念。在大乘之修持上,是通過經驗之累積,而真正落實於人世。若沒有世間眾生,何來菩薩與佛?因此在大乘修持觀念上,必要由小乘之修持而改變自己之含因。含因乃在於上智者能當下行持,中智者能實地了脫,下智者能按步就班一步一步去改造,在自覺上,必須通過現世之經驗累積,非逃離人世間與眾生而孤獨修持。大乘修持之途徑,若無甘苦酸甜之經驗,何來真正能實際了悟人生之修持過程,亦即通過了人間之考驗,方能實際有其經驗之累積,是切切的實際經驗,不是從經典而觀,真實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人生必是通過考驗與折磨,才能將經驗之酸甜苦辣,轉化為人生之喜怒哀樂,如此即是人生經驗之最好的見證。

 

        自覺通過後,即能行於覺他之作為,若自覺之經驗含藏不足,則無法通過眾生酸苦經驗之累積,會落入人云亦云之陷阱,因之人云亦云即非自己經驗承受之過程。自己若無甘苦之承受,於覺他之經驗則嫌不足,因此惡運橫逆來磨,方是智慧菩提之闡揚。若一味處之順境,何來承受外境之苦磨?人生須通過甘苦過程,才會珍惜痛苦之經驗,至於下次來磨時,即能應對如流,而不受困厄磨其心。大乘菩薩之落實,即在於遭逢逆境困厄橫阻仍不感其苦,甚而將其轉化為菩提種籽,藉苦種(菩提)之智慧真正行持於人世間。在經驗累積中,大乘菩薩行為不求順境,專在逆境上成就自己。累積了人世間種種之苦楚,而能虛心下氣轉化為菩提智慧,即在含因上改造,能真正落實於人世間。

 

        覺他之過程,必要自己能自覺,方能以自己之資糧轉化為改變含因之原由。覺他必要有眾生方能為覺他,因在覺他之過程中,定要能由眾生所遇到之種種問題一一去對治。八萬四千法門即是能通過八萬四千智慧而對治,若不能經由八萬四千問題的產生,何來有八萬四千菩提之造就。因此在覺行圓滿上,是覺他必要通過智慧之闡揚,將問題一一消弭於無形。人有肉身而菩薩(仙佛)則無,僅在真如上超越眾生而已,若眾生知而不行,必阻礙了菩薩救渡之宏願,因人於現世之成長,亦在現世上有種種不如意之問題,必要能生出菩薩之救渡心而配合實際去行持,否則菩薩之苦心即變成白費。眾生時感不順遂,時常要求菩薩與仙佛救渡,若人不明瞭菩薩救渡之心,即白費了菩薩之一番苦心。在智慧上,菩薩是欲眾生皆能學習菩薩之腳步,一步一步往菩薩道上行,在於理念智識之觀念上,眾生不了解菩薩行之苦心,一味孤意而行,試問眾生能有菩薩行否?不也!因菩薩(仙佛)即是如自己之親長一樣,希望天下眾生能效法菩薩腳步,一步踏穩再行上一步,日積月累卻能彰顯菩薩行之覺有情。

 

        覺有情之菩薩行,必要通過自覺方能覺他,再入於覺行圓滿。眾生於世間,是經由色、受、想、行、識之五蘊組成,在於每一件事務上,必要求能圓滿、圓融,若難達至圓滿之境地,即要能看得開放得下,要知,天下之財物乃借觀、借用而已,生時能擁有,兩眼一閉,什麼東西、什麼物品是自己的?夫妻、子女、財物、田產一切的一切……皆不屬於自己的了,僅是背負著此肉身(臭皮囊)之禍福功過而已,若不思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而一味造罪去求取財物,當益增造罪之機會,財物乃是要利用它來成就眾生造福眾生,而非是成就自己造福自己。財物與願力有密切之關係,願力越大越能藉「天之財」、「世間財」,而成就造福世人,因此財物「若能施」,「即能捨」,「亦能得」。覺他之覺行能否圓滿,必看世人能否放下此心之所喜愛的。覺行圓滿從「施捨」、「放得下」、「看得開」作起,在人世上減少了造罪之機會,能利用財物造福眾生,在覺行圓滿上,即通過了一次考驗。

 

        「覺行圓滿」是覺有情菩薩行所具備之條件,亦在菩薩能通過「十地」之行持,方能入於真如本性。因此,「大道回歸」-即是眾生皆能實際入於菩薩行,則是天之福,亦眾生之福,也是菩薩之福。要彰顯真如佛性,即是易如反掌,因已是菩薩體、菩薩身、菩薩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