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下說故事〉

  傲慢多禍、炫富橫死  

 

 

        石崇(公元249~300年)西晉渤海南皮人(今河北滄州南皮縣),其父石苞是西晉的開國元勛,史書記載石苞「容儀偉麗,不拘小節」,石崇似乎深得其真傳而更加發揚光大,石崇為人行事風格是「任俠無行檢」,自小就顯露出其聰明、勇敢且有謀略的特質,父親石苞認為石崇這個孩子很有能力,將來食祿必然不缺,因此,石苞於臨終前分財產給諸子時,唯獨沒有分給石崇。

 

        石崇二十多歲就進入仕途,為人做事都很幹練,後來因為征討吳國有功,被封為安陽縣侯,不久又遷為侍中,出為南中郎將、荊州刺史,他雖穎悟有才氣,但對自己的行為不加檢點,恣意妄為,在荊州任上時,下班時就變裝為蒙面俠,與手下聯手劫掠遠來的商客,因而積累了驚人的財富,不僅不知懺悔收斂,反而行事更加地張狂、目中無人,喜歡炫耀自己的財富。 

 

        石崇得以到洛陽做官是他憑藉贓款行賄上司得來的,在那兒他更加肆無忌憚地搜刮民脂民膏,積累更多的財富,後房姬妾數百名,各個都穿著刺繡精美的錦緞,裝點著璀璨奪目的珍珠、美玉、寶石,又製作金鳳凰釵,晝夜尋歡作樂,稱為「恆舞」。石崇會撒沉香屑於象牙床上,讓所寵愛的姬妾踏在上面,如果沒有留下腳印的賜珍珠一百粒;留下腳印的,就讓她們節制飲食,以使體態輕弱。

 

        石崇以不義之財富到什麼程度呢?他所起造的金谷園,充滿了全國各地的奇花異草,園內隨著地勢的高低築台鑿池,園內處處清溪縈繞、水聲潺潺、鳥鳴幽村、魚躍荷塘,周圍幾十里內,樓閣台榭,高下錯落,他還用絹綢茶葉、銅鐵器等派人去南洋換回珍珠、瑪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貴重物品,把園內的屋宇裝飾得窮極奢華。石崇好詩文,和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結成詩社,號稱「金谷二十四友」,這幫人經常在此飲酒作詩,享受人間美景,品嘗天下美味。人們把石崇的豪宅譽為「金谷春晴」為當時洛陽八大景之一。兩百多年後的北魏酈道元的不朽著作《水經注》(注一)中就曾提到石崇的金谷園「清泉茂樹,眾果竹柏,藥草蔽翳」。

 

        石崇連廁所也修建得十分豪華,廁所外有十多個打扮美麗的女僕恭立列隊侍候客人上廁所,客人上完了廁所,這些婢女要求客人把身上原來穿的衣服脫下,侍候他們換上了新衣才讓他們出去,換下的衣服以後就丟棄不再穿了;曾有初次去的朋友要上廁所時,還誤以為走錯地方。

 

        石崇每次請客時,常讓美女斟酒勸客,如果來拜訪的客人不喝酒,他就讓侍衛把美女殺了,有一次,同朝為官的王導與堂兄王敦(註二)一道去石崇家赴宴,王導向來不能喝酒,但怕石崇殺人,當美女行酒時只好勉強飲下,但王敦在戰場上看慣殺伐,不以為意,他不買這個帳,原本能喝酒,卻硬拗著偏不喝,結果石崇連斬了三個美人,他仍是不喝,王導於是責備王敦,王敦說:「他自己殺他家裡的人,跟你有什麼關係?」

 

        石崇妄取不義之財,又驕奢淫逸、濫殺無辜,在在都為將來橫死的厄運鋪路,他甚至狂妄到與皇家鬥富。有一回,晉武帝穿著外國進貢的火浣布製成的衣衫到石崇家做客,石崇故意穿著平常的衣服,卻讓奴僕五十人穿火浣布衣衫迎接晉武帝,讓武帝尷尬到無以自容。

 

        王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舅舅,這位諡(注三)為醜公的皇家的外戚,有才無德,因處事機敏幹練而受重用,但也是個善於斂財的狠角色,王愷不僅善於從朝廷大吏、鹽政織造及富商大賈那裡聚斂錢財,而且還在朝廷首倡施行「議罪銀」,收入所得,全部併入私囊,以滿足自己過著「絲竹盡當時之精,庖膳窮水陸之珍」的奢華鋪張生活。

 

        王愷善於揣摩迎合晉武帝的思想愛好,處處變花樣哄晉武帝開心,晉武帝愛佛,他就建議武帝建造「萬佛樓」,讓王公大臣和各級文武官員獻金佛給皇上,藉以斂財;武帝喜歡談文論史,自譽無所不知,王愷就故意在同武帝議事時說話出錯,讓武帝有機會糾正他,以示帝王的英明和學識淵博,王愷的種種諂媚作為換來了武帝絕對的信任及光輝的仕途,也造就了一個權傾朝野的竊國賊,他生活奢靡,奴婢數千,廣造林苑,蒐集無數珍寶精品。當他遇到了當時到洛陽就任的石崇,在雙方都聽聞對方奢靡的生活後,為了面子,自然引發了彼此不甘示弱的炫富鬥志。

 

        石崇聽說王愷家裡洗鍋子用飴糖水,就命令他家廚房用蠟燭當柴火燒,這件事傳開後,人們都評石崇比王愷家闊氣;王愷不甘示弱,他命人在家門前夾道四十里長的路上,用紫絲編成屏障裝飾,讓要到他家的貴客都能享受這份尊榮,一時洛陽城為之轟動;石崇為了壓倒王愷,他讓人用香料來粉刷牆壁,用比紫絲更貴重的彩緞,鋪設五十里屏障,比王愷的更長、更豪華,這下王愷又輸了。

 

        王愷作為皇家外戚,他真是吞不下這口氣,於是向他的外甥晉武帝求助,晉武帝從府庫里拿出西域某國進貢的一株價值連城的珊瑚樹,借給舅父拿去鬥富。王愷特地請石崇和一批同朝官員上他家吃飯,沒想到從皇家借來的珊瑚樹,根本不被石崇看在眼裡,被石崇用鐵如意砸得粉碎,之後,石崇要隨從把家裏幾十株珊瑚樹統統搬出來讓王愷挑選,好賠償他,沒想到石崇家的珊瑚樹株株比王愷帶來的珊瑚樹更大、更光彩奪目。

 

        豪富人家經常宴客,像豆粥是較難煮熟的,可是石崇想讓客人喝豆粥時,只要吩咐一聲,須臾間就熱騰騰地端來了;每到了寒冷的冬季,石家仍能吃到綠盈盈的韭菜碎末,這在沒有溫室栽植的當時來說可是件奇事;又石家的牛從形體、力氣上看,似乎都不如王愷家的,可說來也怪,石崇與王愷一塊出遊,搶着進洛陽城時,石崇的牛總是疾行若飛,超過王愷的牛車,這三件事,讓王愷恨得牙癢癢。於是,他以金錢賄賂石崇的下人,要他講出秘訣,王愷知道後,便仿效着做,一時與石崇勢均力敵。後來石崇知道是有下人洩密,於是便把那下人給殺了!

 

        石崇雖然在鬥富中勝出,但最後也沒有好下場,在石崇傲慢炫富的背後,不能不談談晉武帝,他是晉朝的開國帝王,公元265年稱帝,於開國之初,他對經濟、文化發展頗有貢獻,算得上有道明君,史稱「太康之治」,但在公元280年伐吳一統天下後,認為此後天下再也無事,不用像先前那般辛苦,於是開始逐漸怠惰、腐化奢侈,不僅天天沉溺於美色之中,還大肆賣官鬻爵,搜刮民間財富,徹底地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對於存在的社會問題未能有效積極的解決,見朝中貪腐橫行,大臣與外戚鬥富,不僅未能警覺,還參與其中,不關心民瘼,在位25年後(公元290年)崩殂,身後的「八王之亂」長達16年,民不聊生;後繼之以東晉,那個有五胡亂華,無比混亂、黑暗、慘忍的年代,整個西晉東晉共154年,真正的太平日子不超過10年,因為一般史學家認可的太康之治盛世是從280年到289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就像是曇花一現那樣短暫,晉亡後再繼之以169年兵馬倥傯的南北朝時期。

 

        石崇就是死於八王之亂期間,當時趙王司馬倫因為缺少軍費而腦筋動到了首富石崇身上,把他給殺了,財產全數充公,連自己心愛的姬妾、家人都保護不了,當石崇臨死時,對於過往種種,後悔不已,終年52歲,一切都太遲了!

 

        石崇有天賦的聰明及修來的好命,如果在他順遂得意之時,能夠有智慧節制自己,不聚不義之財、能時時顧念放人一條生路,不濫殺無辜、能內斂不傲慢炫富,必然壽命不至於這麼短,也不至於家破人亡了!

 

        註一、《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許多生動優美的故事神話、人物典故、民俗物產、人文遺跡、建置沿革、民間歌謠、諺語方言……等,文筆絢爛,語言清麗,片語隻字,妙絕古今。書中引書多達437種,輯錄漢魏金石碑刻350種。

 

        後代許多文人都吸收了《水經注》的藝術養份,因此,本書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由於書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獻,那些文獻很多在後世都散佚了,所以《水經注》也保存了許多重要的資料。

 

        註二、王導後來與堂兄王敦及其家族隨晉元帝南渡,並積極聯結南方士族支持晉室,又團結北來僑姓氏族,讓晉元帝得以在南方立足並在西晉亡後建立東晉。後雖然王敦發起叛亂,但王導仍然支持晉室,及至亂事平定後仍然身居高位,續獲明帝、成帝以及朝中大臣倚重,是東晉初期重要的權臣。

 

        註三、諡號(「諡」注音:ㄕˋ)為古代對君主、諸侯、大臣、后妃、權貴、僧道......等死後的尊稱,以名寓評,是為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