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月小故事〉

  真愛  

 

 

        現在這個時代,人們許多觀念都不同於以往,舊社會秩序崩解,孤獨的人越來越多了!

 

        過去我們中文系的一位老教授,老伴在他65歲剛退休的那一年就過世了,幾個兒女早在求學期間就陸續出國深造並定居他鄉,孩子有能力了,各隨自己的福報、命業發展,只有自己一人獨留在台灣。其實老伴剛過逝時,也曾試著去國外跟兒女媳婦們相處,也許是孩子們正義氣風發或者是壓力大,他們無意間的言行或是洋派作風讓他覺得有不如歸去的感慨;再加上台灣醫療制度好,老年人看病相當方便,遠非歐美能比得上,於是選擇一人獨居在台灣,所幸教書時待學生非常用心,不計時間、不計成本,因此雖然退休了,仍還有幾個學生經常去探望他,跟前跟後的陪伴,他還跟學生學會了上網、騎腳踏車、自助旅行、智慧型手機……,豐富了他老年的生活。

 

        老教授早些年因獲得一些祖產,因此有點家底,再加上有一些投資,算是幸運,都有些獲利,因此資產不斷累積,再加上退休金,在經濟上不虞匱乏,很多朋友都要老教授注意,不要被年輕人騙了,兒女打電話回來,也經常提醒他,他只是笑笑的感謝他們的好意。

 

        老教授死前早早把遺囑立好了,死後子女都回國奔喪,律師公布了老教授的遺囑,三分之二的財產由律師執行捐助公益,三分之一的財產讓三個孩子與四個學生平分,遺囑上表達「感謝三個孩子,在他們還小的時候,真的帶給他很多的快樂,雖然研究工作讓他經常沒有辦法在他們的童年中出席,可是正是因為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帶給他的點點滴滴美好的時刻,使他有更多的勇氣面對一切挫折來撐起一個家。就是在他決定回來台灣定居的前一刻,他深刻領的悟到,這世間沒有什麼是能留得住的!驚覺年近七十,仍有成長的空間,而這個成長不同於人間的學位,這個領悟真的並不算太壞,他並不怪孩子們!沒想到自己步入了垂暮之年才開始試著追憶當年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孤單與無助,心中的愧疚與缺口,補不起來,而且再也無從補起!只好用自己有限的剩餘價值,將遺產的一半捐助公益。」「在他孤單無助的風燭殘年,感謝生活中有這幾個學生,還有學生的小孩,帶給他許多溫馨的時刻,在人生這最後的二十年,生活上的許多地方乃至生病住院,倚賴這幾個學生許多,他的學生們從不知他有這些財產,他也從未以財產為誘因讓學生照顧他,他相信他學生的本質相當好,他也確實把學生教的很好!他很驕傲,除了教授知識以外也傳遞了文化!他認為身後財產這樣分配相當公平,並且希望這樣的分配,將不會有任何爭議。」

 

        老教授的孩子也許從父親的遺囑中讀到了父親的心聲,除了傷痛外,並無異議,他的孩子們的遺憾是否從此開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這個例子我們學習到了真愛是要付出時間、付出耐心的,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真愛不會逃避,不論是對父母還是另一半,乃至自己的晚輩,不論富貴貧賤、壽夭窮通都願意與你同行,這也是為人處世的道義。法律無法規範人所有的行為,但道義超越了物質層次,直達很高的精神層次,教我們為所當為。

 

        早些年,有許多傳教士、神父或修女,就是抱持著這種真愛的精神,離鄉背井,奉獻一生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與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們的愛更偉大,因為在這塊土地上他們從無所得,對未來亦無所求,直至耄耋之年才落葉歸根。

 

        人們會忘記你所說的,忘記你的才情,忘記你的成就,忘記你的財富,忘記你的不可一世,但是你無所求的付出,才是人們永恆仰望並且永遠銘記心中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