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淨化理論 (一)  

 

  • 問01:唯心所識亦可言一切萬法由心來了別?

    • 仙佛聖示:唯心所識,一切萬法皆是由人明白一切的名相後,而起現了生存的作用,才會對事項有明白的應用,也經由經驗法則來了知生存的利益,這是每一個人不論修持與否皆會應用的。

       

  • 問02:唯心所識,若以「心所」來言其含意是如何?與八識心王的關係又是如何?

    • 仙佛聖示:唯「心所」識,「心所」是一切實相界生存的法則,任何人皆有心之所欲,也是心之所認識為「唯識理諦」,這同心王是相互串連的,「若無心所」就無「心王」,也沒「真如」,這是息息相關的。

       

  • 問03:根塵觸三緣和合,即是有識心之起現,在此當下,正好修整不如理行為之最好契機?

    • 仙佛聖示:根塵相觸為三緣,即是有識心之起現,這是正道,若無根塵就不會相觸,也不會有任何起現。如此必要在當下才會起現,宛如汝來叩問仙佛,是否當下起現了?現在主席殿誦經休息,是否沒起現?乃是當下所行之,才會起現。

       

  • 問04:人類起心動念之後之行為,是第八識「毘羅性海」種子因再現,故云:「縱使千百劫,所造業不亡」?

    • 仙佛聖示:然也,毘羅性海中當今所言IC微晶體的記憶,宛如一個小小IC微晶體,可以儲存如同大英博物館所有書籍內容,那人類眾生的毘羅性海不正是這樣?所以每個人都有IC微晶體的儲存功能,這是千百劫難以化消的,造下善惡就永存於此。所有善惡亦不會消滅,皆是存在此IC微晶體當中,來記憶累世所有一切種子因的儲存。

       

  • 問05:真實心第八識常住不滅,性雖清淨但有染污種子,「藉七轉識而起現行」,經由修行轉化清淨而生智慧?

    • 仙佛聖示:所言稍有些不圓滿,因為對種子因所儲存於八識田中常住不滅,性雖清淨但種子污染垢穢,而留存於八識田中,若藉七轉識來淨化就難以向上提昇,因為七轉識末那識只有輸送傳導的功能,雖也有接收與不接收的功用,但可轉的不是七識,而是識種當中的意識,沒有六、七、八識之分別,乃在心念中早已存有善惡是非之分別,所以七轉識的功用不在於此。這句才是正確,七轉識不會有轉化功能。

       

  • 問06:請開示:第八識之體性「恆而不審」,第七識「恆審思量」,第六識「審而非恆」,前五識「非恆非審」?

    • 仙佛聖示:八識恆而不審是正確,第七識恆審思量,是接收與不接收的功用而已,不能思量的,若可思量,仙佛就不會言七轉識的淨化是不正確的,六識審而非恆,這是佛家名相所言,前五識非恆非審,符合五蘊之作為。若用另一個角度來觀,這是正確的,因為以人類的角色是應該如此,若用仙佛角度就並非如此,這是提昇與否的分別。

       

  • 問07:最崇高珍貴的心性,即是理之心,一切萬法皆由此流出,是否為佛家所云的「真如自性」?

    • 仙佛聖示:然也,理之心亦即是道之心,也是仙之心、佛之心、聖之心、神之心、眾生之心,不然人世間所言之心,只是一個肉軀的心臟而已,是不可言此心,只能言意識形態而已,也就是起心動念之本體。肉軀之心為心臟,所以汝看過心臟會想東西否?只是跳動而已,心念意識才是主導思想一切的作為,這不是以人為來觀一切,而是意會了起心動念,入意藏識而起了現行。

       

  • 問08:真心如來藏第八識本來具足,非是修行造作而得,請恩師開示?

    • 仙佛聖示:真心如來藏為八識之本體,並非修行可轉化或得之,可轉化者並非真心如來藏之本體,而是將污垢來淨化,而有清淨之本心,這是由修行可轉化,但真心若是如來藏,就不是用修行可轉,因為其功能早已有之,任何人類皆一樣的。  

             如此而言,「IC微晶體」汝等可以用修行來轉化否?不也,因為是真心如來藏,也就是一切的本體,那本體汝如何來淨化否?是轉(淨)化對污穢而已,本體汝能轉化否?「真心如來藏」是本體,而一切皆由人之思想來轉化改變,這是對人世間所言之迷惑,真心如來藏是含藏所有真如,可以轉化是副(附)體,所有真如是含括在真心如來藏中的一切!真心如來藏是「體」,真如是「用」。佛珠真如包裹即是真心如來藏的本體,明白否?

     

  • 問09:禪師言:「心在心窩處」,天書言:「起心在未萌芽前,僅是內心的思考」,心窩的「心」與內心的「心」所指是否相同?若相同,那心窩的心如何思考?

    • 仙佛聖示:心在心窩是正確,也叫方寸之地,心窩如何思考?過去的人都是如此說,當下咱崇心告知,心在心窩處,念在頭的右邊,意在頭的左邊,識種為頭上的一切。

       

  • 問10:一般人在驚嚇之餘會有心悸現象,此作用是如何產生?與八識的關連為何?

    • 仙佛聖示:膽為一個人的助力功能,膽被嚇破了就沒膽,會經常有很多懼怕的作為,不論白天或夜晚都一樣,只要稍稍有驚動之處,就會變得十分敏感與懼怕。心悸問題各人皆不同,只是每個人體用不一樣。

       

  • 問11:心是如如不動,所指何意?

    • 仙佛聖示:心若如如不動,人即亡故了,心不動否?每分鐘皆在抖動,若言肉體心與思惟心是不同,那請汝把心拿出來,如何?拿出來就掛掉了。

       

  • 問12:起心、動念、入意、藏識的過程和八識的關係是如何?各屬於哪一種意識的作用?

    • 仙佛聖示:起心、動念、入意、藏識的過程,同八識皆有關係,各屬不同的識種,在於起一心、初心(意念識種)、二心(末那轉識之分判)、三心(阿賴耶識)的分別。

       

  • 問13:起心時是否已進入第六識,還是僅為前五識之觸緣,是否有涉入是非、ΟX、對錯?

    • 仙佛聖示:起心時即有第一識至第五識(眼耳鼻舌身)的作用,皆要經過第六識(意識)的接收後,入於第七識(末那識)的分判傳導,至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輸送儲藏,會拉出過去的種子因,外推於第七識、第六識、第五識~第一識,行動於眼、耳、鼻、舌、身的一切作為,本身是沒有任何OX、是非,只是落入於各人的意識分別而產生對待,好比開車一樣,由何處先起動,詳細思考一下就能了知的。

       

  • 問14:人類眾生在寂靜時,可見到毘羅性海之種因,雖然能見到但還不能淨化,必要等到因緣成熟,也萌芽開花了,才可以由開花中來淨化,這是教大家在普通時候要練就一身功夫,遇到因緣成熟時,才能應用於當下作化轉,也能將「新唯識理諦」應用、實行於生活之時,就已經在行佛道了?

    • 仙佛聖示:毘羅性海不是意識,是在種因當中,進入時光隧道方可見至,這也是一般宗教信仰者,所沒有辦法達至之條件。對於崇心宗所教導之『見性直入法』裡面,是在寂靜或靜坐中進入毘羅性海,而不是在第八識或第九識。針對「見性直入法與明心見性、開悟證果」裡面,各屬不同之層次,其實了解明白之後也就不會有迷障,這是一般宗教信仰者,最難以了知的。

       

  • 問15:人類在寂靜中的感覺是如何?

    • 仙佛聖示:第八識為深意識,第九識為深層意識,正是菩薩種因之前哨站,當中含有太多種子因,存在於「佛性真如與魔性真如」當中,一般宗教之人也只知道在第八識:阿賴耶識,甚難了知第九識:菴摩羅識,還以為第九識就是佛識,又同第十~十三識是不同層次,若只是靜坐,更是難以明白其堂奧,也因為不明白這當中差別性,所以針對有情人類眾生就難以提昇,又能奈何。

       

  • 問16:人類在寂靜中的感覺是如何(二)?

    • 仙佛聖示:寂靜之時,是否會感覺有一股空虛之感?到底我此生來做什麼?為何而來?以後要去哪裡?等等一大堆問題,就會感覺自己此生沒有目標,又斷斷續續所體悟,也無法連接整體過去以達通貫三世,皆是受累世因果所牽纏而無法通貫。  

             所以佛性彰顯時,魔性也會彰顯,同時因果業障也會彰顯,以致於無法將這些連結而通貫三世,更無法通貫:無始劫以來所了知之一切,這就是人類眾生所有之局限。必要一步步來學習成長,可以由此先試試看,靜坐時必要在佛堂有仙佛護佑,避免走火入魔,不可在外面沒有仙佛護佑,很容易會遭逢外靈入侵。

     

  • 問17:人類該如何具足智慧?

    • 仙佛聖示:修智慧是在平常生活細節當中,來累積知識、經驗,才會在下一次所應用產生智慧,先有知識、經驗累積,才會有智慧作增長,有了智慧具足,就可以創造德性(陰騭)所具備,德性滿盈之後,自然就會有福報,有了福報自然就會有心所欲求之一切具足,通貨也會很容易有如實獲得。若能體悟在於:智慧、德性、福報、通貨更是連貫之因果關係,人世間要具足「智慧」機會太少了,一般人都被所謂明師來迷糊了,經常一盲引眾盲、相相入火坑,又奈何。

       

  • 問18:人類在日常中應該如何生存?

    • 仙佛聖示:「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當中,這是佛教所言六度萬行,此種順序其實是本末倒置了,當下有情眾生往往欠缺智慧所具足,就算是無為布施,也要清楚布施對象與流向,才不會造下不良業因及助長惡業。  

             就有部分佛教徒只言,佛只有釋尊一尊佛而已,其餘皆言菩薩或他佛,這是「唯我獨尊」之心態,其實佛教就有太多佛尊了,宛如八十八佛洪名寶懺中,也不是這種條件,這一些都是人類在分別而已。又針對:過去弗、現在弗、未來弗;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皆是佛,汝也是佛,我也是佛,他也是佛;都只是過去是佛,現在是弗,不同體相之行為動作。人類本來就具有這一些靈通能力的,只是被蓋住了,現在更是神通,天眼、天耳、神足通皆具足了。

     

  • 問19:菩薩畏因,此因是指起心還是動念?

    • 仙佛聖示:菩薩畏因皆有起心、動念的相續,只是不入於果之緣報而已,若是只有起心,沒有動念,又如何畏懼?皆是有起心、動念,只是在於動念之深淺程度而已。

       

  • 問20:認為這個人很可惡,此為起心或是動念?此種想法所產生,是良知或是識心之分判?良知良能和八識又有關係是為何?

    • 仙佛聖示:認為這個人很可惡,這樣想法已經入於八識中,才會再引動於「八識種因」,往外推而形成「起心動念、入意藏識」,說是良知良能那才怪!同本來面目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是人之意識作儲藏。

       

  • 問21:「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默時」,此心境是未入於起心,或雖起心但無礙?

    • 仙佛聖示:「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默時」,此時前境已來,後境跟隨在後,把此心定靜,而不起任何思惟,若是已經「起心動念」了,還會無礙否?會無礙那才怪!這是不可能的,皆有相互因緣的串連。

       

  • 問22:動念與入意之差別為何?動念是否已經入於末那識作分判?為何動念之後才入意?此意指何?和第六識之意是否相同?

    • 仙佛聖示:動念、入意,這是同時動作,已經入於末那識之分判,仙佛老師所教導的,是把一般區別開來說明,其實這是連貫動作。

       

  • 問23:通過因緣結合,必會形成果報,此種動念若是以真修實行者(大覺者),正是沒有任何思惟偏差,是否就不會形成果報?

    • 仙佛聖示:動念若不向外發展,是難以形成果報,真修實行者是否沒有任何思惟偏差?不是的,只是沒遇緣而觸及,所以果報根本都沒有形成。

       

  • 問24:真識自在心,體恆不變而呈現萬法於當下,虛妄會分別意識,念念攀緣六塵境,此二心和合似一輾轉,行使人生之因緣,是否如此?敬請開示?

    • 仙佛聖示:真識自在心,體恆不變,而呈現萬法於當下,這是千真萬確的,有情眾生對於真識,宛如明鏡之現象(相),必要有實際觸緣方可以呈現,若無一切觸緣,對於「鏡中」又如何顯現,對於前者之物相否?不也!所以必要有如實觸緣,方可顯鏡的,一切攀緣對於六塵境方會再續,而且也不只「和合」於二心,甚且可以「和合」於當下一切外境,而顯現於內心(八識種因)所有作為,起動一切過往之因緣體,方可行使人生所有因緣果報。

       

  • 問25:對於「不起心動念、不入意藏識」,是否就如同照鏡一樣?物來現鏡前,物去鏡不留;對於根塵相接觸時,能不落入於兩邊對待,是否也可謂之「不起心動念、不入意藏識」?

    • 仙佛聖示:此為正確,來者不存,去者不留,只在照鏡當下之中而已,又會形成所呈現為一種「不起心動念,不入意藏識」之過程,對於鏡中一切謂之因緣和合,物境去時,有留存任何痕跡否?皆無之。

       

  • 問26:淨化靈性第一層次,先要明白起心動念,善心念起,遏止不良心念意識,那靈性種因所淨化第二~六層次為何?

    • 仙佛聖示:靈性種因之第二~六層次當中,此為人之本體所具備,此本體所儲存又是區分於1~6種淨化層次,所以人類眾生之行為動作就差了很多,這種因緣條件,將會在大道系列天書第廿九冊–『大道同源』天書,末尾中就會開示給與大家的,今日先保留,改日就可以明白的。

       

  • 問27:八識「心王」與其相應「心所」是主伴關係嗎?

    • 仙佛聖示:心所為造就,心王為其原始,若言主伴關係亦可言之,只是主伴之不同體系而謂之「心王、心所」之差別,心王是「體」之,心所是「用」之,此為各體不同層次,其作用是必要先有作為後,各體功能所不同,才會有各種因緣條件。心所為用之時,心王則是體之本來,所以「心所」對治於外境,而產生一切境相入於心王中,才促成對心所作用輸入了心王所起現;這時候「心所」會轉動於「心王」,若心王被轉了,就跟隨心所喜歡來追逐了,這種心所轉動了心王,而造就所有因緣起始,若心王不動,又不轉心所,即難有作為的,能否明白。

       

  • 問28:八識「心王」與相應「心所」是主伴關係嗎(二)?

    • 仙佛聖示:人世間經常是心王被轉,就是「奴欺了主」,也形成造業之根源,人類眾生又有哪一位不被轉動?這是甚難的!心之境對識之境各體不同,因為心是外表所觀牽連在於此世中,識之境為生生世世難根除,這種「心王同心所」皆會起現於當下(就是每一個時空因緣當下)一仟年、一萬年、一億年,亦在當下中。

       

  • 問29:心所成就了一切心心所(三)?

    • 仙佛聖示:「善心所、惡心所」皆人類眾生所呈現出來的,這也是成佛根基,不被「心所」之所用,而用心王才是做自己主人,唯識學講了五十一心所又有何種用處?心所是不同於心王,對「心所」所用是以過程來造就的,而有其「心所」之分別,一切皆「心」所造之。所以「心所」又不同於「心」,所造一切起現之作為,又對「心所」、「心」所,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會對於「心所」成為一切作用來起現的,又「心」所為一切發動原始,有發動原始才會有一切作為所起現,又在對「心心所」正是由「心所、心王」此兩者所變異。

       

  • 問30:承上條叩問唯識學五十一心所之通徹(四)?

    • 仙佛聖示:「唯識學」讓大家都搞混了,五十一心所如何分別?也太難了!咱們簡單明白來相互研究得更透澈,不枉費汝之苦心一遍,也留給後代世人,能有一個更明白之方式,也是功德一樁,而由汝當下可開悟了,對未來眾生也能開悟,此種因緣條件是不必執著太多名相,若是能把前面之「心、心所、心心所」都懂了,中間忽明忽不明,後面又混亂了,根本都搞不懂其內在又是講何?若不明可以再來,也可找禪師挖寶,這些對他都瞭若指掌的。

       

  • 問31:人類在於心所中所有感覺又如何(五)?

    • 仙佛聖示:開悟了一段段,「心」所也高興了,又在「心所」喜悅了,對「心心所」更歡愉了!「心」所、「心所」、「心心所」正是佛家『唯識學觀念』中理諦,對於「心心所」為一切造就後之結果,但是在於當下是見不到的,可以細細體會其中不同分別,也會有不同之所得,是心所得!  

    細問人生之奧秘  當下開悟又受益

    人世甚難有天機  成長收獲是自己

     

  • 問32:對於感受仙佛恩師,高層次能量教化吸納作用,心念往往會受到第八意識種因來主導,那要如何真正達至: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默時之因緣條件?又該如何不受識神來左右?

    • 仙佛聖示:高層次能量所吸納過程中,必要有「淨心」、「淨念」、「淨意」、「淨識」之相互成全作輔助,也在一般人類甚難有此能量,都是很容易受外靈來干擾,該如何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默時?針對此「淨心、淨意、淨念、淨識」定靜功夫必要了得,方能有此能量體來加添的,又應該如何不「起心動念」的,也就不會受到識神來左右,種因必會一一來淨化。

       

  • 問33:關於心念意識基本觀念問題?

    • 仙佛聖示:「心經」是人世間,每一位有情眾生都必須要用到之基本,可由此進入有情眾生生活當中,落實在於日常生活取向,這種是由「起心動念、入意藏識」之思惟,正是外界所欠缺的,一般宗教皆只在表面打轉,甚難進入「心念意識」當中作成長的,故而!再怎麼修也只是表相而已,甚少有真正提昇超越。人世間針對『唯識理諦、唯識觀念、唯識行徑』之中,是一個相當深奧之思惟作法,故有很多宗教信仰者走了一大圈,犧牲奉獻一世人,但是在於下世又來一回,真是相當殘忍又無可奈何!此種因緣條件,這是有情人類眾生必要明白,在於崇心宗脈最基本之『新唯識』觀念的,就會讓人類眾生減少卅年無明之摸索,而且是很容易體悟其中之一切,更是日日都在應用。

       

  • 問34:關於心念意識基本觀念問題(二)?

    • 仙佛聖示:

    淨染此身 染淨心念     

    不受垢染 而有染垢塵  

             崇心宗脈所教導「新唯識學」課程,正是由「起心動念、入意藏識」之八識來著手,而有確實進入於『唯識理論、唯識觀念、唯識行徑』作成全的;絕非!只是當下佛教之「唯識學」書本所明白而已。又古言:「天頂黑嚕嚕,見關關講師(台語)」之警語,又人類眾生當下所學的,皆是二千餘年前之產物,針對現在有情眾生,就很難明白體悟作提昇的,也在於崇心宗脈是用嶄新,又現代教學之方法,是對一個:層次、境界、果位、教化所不同,棄除所有艱澀難懂之詞彙,重新引用「新唯識學」作教育教化;又光只一部「心經」之體用,人類眾生所著作闡述之版本,就不下有300多種了,皆是人為比較多,但是能真正受用者,甚且是稀也!只有不到6至7種版本可用而已,其餘皆是魚目混珠。

     

  • 問35:請問恩師關於「起心動念、入意藏識」之作用?

    • 仙佛聖示:人心由血肉而成,為何會有心念?這種問題關係到人體器官組織,過去人類眾生所認為心在頭上,現代人才了知心在中間,頭頂上非心之,而是有思維,這是精神系統之作用,含括人之所有行為動作。  

             五根接觸五塵而起意,入於「內神經系統」中,必會帶入人之靈魂作用,方會起現行之作為,也必會入於八識種因當中,這是必須性的。應是由前四識(眼耳鼻舌)來觀所有外塵境之一切,起動了大腦中樞神經,再向外發號司令,讓手與足而動(身之前五識)中,更由六識轉七識,再入於八識種因所接觸之後,而對外由八識→七識→六識向外之行為動作。

     

  • 問36:人類在於六識當中所有入意藏識?

    • 仙佛聖示:起心動念只在前六識~七識而已,入意藏識才有六→七→八識相互串連,雖然是相互串連,但皆只在剎那間之行為而已。又在對末那識-傳導輸送功能作判別,對六識內在神經系統,將有相互輔助功能,何者判別七識?又在嬰兒為何無法判別?因知識不足,故難以分別所有之:善惡、是非、好壞、對錯,這些全部都是大人們在作怪。

       

  • 問37:對於八識種因,如何淨化、靜化、進化?

    • 仙佛聖示:八識入於九識,善巧功法是有之,但各體不一樣。其實想提昇超越,必要淨化八識種因,若在八識種因中,就有太多優良之種子因,也就能有比較優良之基因,其方法可用於:淨化、靜化、進化這三種層次即可獲得。  

             覺性向外退轉為識,使喚於五根之行為動作,又人類本即如此,只是此覺性非超越之覺,而是感覺的覺,若是有真正覺之覺悟者,則可以有很大超越提昇,也就是由行為動作,即可一目了然的。  

             淨化之根基,必要在日常生活中不踰矩、不踰規,這就可以減少諸多造業之機會,再靜化思想作提昇,就有了進步之空間,此種進化提昇,是自己會感覺得到能量加添,也就會具足了,這是必要努力方可得之。

     

  • 問38:對於八識種因,如何淨化、靜化、進化(二)?

    • 仙佛聖示:功法必要用之,此功法在無形中對自己「起心動念、入意藏識」中,是有正確之淨化,這種不起心、不動念,可轉化魔性作棄除,但必要有正道思惟,就可以有靜慮(化)提昇,也就有了進化來成長。  

             日子久了,就可以當下觀到自己所有不足來加以改變,這種「淨化、靜化、進化」是三種不同層次之體悟,由心念意識中來達成,所以一般宗教信仰者,甚難由此進入,皆只在經典中打轉。  

             靜思惟(慮)中,已經過濾很多不該有之「起心動念」了,那汝會認為自己有提昇否?正是當下可以檢驗的!檢驗之後必有能量出來,這就是按部就班所累積,而讓自己能獲得與受益,能量若是具足,色澤自然會轉變,能量若是不足,色澤必不會轉之,這是必然的現象。

     

  • 問39:對於魔性彰顯,如何對治?

    • 仙佛聖示:魔性彰顯,無時無刻皆會入於微微初識中,古云:佛高一丈,魔在頭上,是否對於心不起漣漪?又在「起心動念、入意藏識」當中;佛性升起之時,不作高傲心之起現,也就是「不舉高、不耀心、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默時」當下中,即可制止魔性入於微微初識之中,在對一般信仰修持者,甚難體會之。

       

  • 問40:關於見性直入法?

    • 仙佛聖示:見性直入法,若沒親身入於其內,是很難明其境,這是一般人在過亡歿度之後,都會歷經此一個階段,起先會走到一個很幽暗路徑,伸手不見五指,也有先遇到很幽暗路徑,之後就會看到很大、很亮、很刺眼「白金光」,過了就可見至是很大之性海平面,可見至一切山河美景,最後又區分是進入於「佛境或魔境」、或是人類眾生過亡歿度後,而進入幽冥世界也是由此而行之。

       

  • 問41:人類真正要在今生今世成就,最重要須突破的為何?

    • 仙佛聖示:想要在於今生一世成就,必要先淨化八識田中所有垢穢,不然會重得無法上昇,又如何能真正一世人可以提昇超越?必要了知:輕輕上昇為靝(天),濁凝下降為地之原理,在大道天音中就有詳實開示。

       

  • 問42:含藏、含因有何不同?

    • 仙佛聖示:「含藏」是由內在生發,經由自己所獲得資訊、知識、經驗,累積在於自己八識田中,這種必要應用出來,才會具備有知識、經驗、智慧所施與。當下是否累積了,在對崇心宗脈所有教化真理、體悟而有智慧?這就是將來由內在所生發含藏,含藏可用後天來累積於下一世作應用,具備了則能了了分明的。  

             「含因」是自己過去所作所為,而呈現一種善惡、好壞之分別,這是自古以來就存在原始因由所累積,未來必會分別是:福禍、好壞、善惡、平順報償之分別。含藏:是用於自己生存過程(所用之)必要,又含因:是累世以來一切成因過程(所體之)必要,而區別體用必要一如的,才不會產生很大困擾。  

             下一世所用含因之本質,則變成了含藏之來源,若沒有前世含因,又如何有今生所含藏?含藏可由今生或前世所累積,當下汝所學就是含因否?不也,下一世即可言:是含因,又含藏是今生與前世皆會有之累積。

     

  • 問43:含因,是否同DNA基因一樣?

    • 仙佛聖示:二者是不同,對於「含因」是由外在而進入,累世以來所遇之善惡因緣而促成,一切因果報償,好壞、善惡、福禍之分別。又在「基因」則是與生俱來,也是累世以來內在所具備之本質,正是不同於含因的,當中就有太多不同習性所累積,又含因是前世或累世所累積,而不是今生所累積。

       

  • 問44:「唯心所現」與「唯心所識」有何不同?

    • 仙佛聖示:唯心所現:是早已存在之名相,正是由人類分判作明白。唯心所識:是自己所了解過程,也是以存在名相作分別,但這兩者分差相當大,前者早已經有存在之物種,後者是經過自己所認知而識之。

       

  • 問45:對於「心、念、意、識」有另一層體會,請恩師指點對否?心本不動,是念動,心如海,念如浪,心與念的關係非一非異?

    • 仙佛聖示:此體會甚佳,心念起動,宛如海浪一樣,心如海,念如浪,這兩者也只是起動而已,但觸緣媒介又如何相互攀緣?非一非異就是息息相關之本質,在對每一個「起心動念」皆是如此的,才會有入意藏識所儲存,其「中道」就是觸緣,而觸緣就是風所影響,即會成為波浪濤嘯這四者。

       

  • 問46:意是意根,末那識作主,決定我執體性,又云我執識,識是藏識非識蘊,因為第八阿賴耶識,能含藏一切染淨種子之特性,猶如倉庫儲存作用一樣?

    • 仙佛聖示:意為知識之了別,意起萬法,就是把過去所累積經驗拉出來,加入於當下所有之事物中,而有了意起萬法之存在,而決定我執作分別。識:為經驗儲存之倉庫,又可言是:藏識,而非識蘊,因為有了薰習作用,才會有識蘊,第八阿賴耶識當中之一切也是如此,若無識蘊,又如何有薰習可言?此為一切之根性基本,也就是毘羅性海所有之儲存。

       

  • 問47:意識,以意根為根,故云「意法為緣生」的,意識有分析、思惟、分別之功能,為識蘊所攝?

    • 仙佛聖示:意識為根,是以人類所作意而區別,若沒有人類所作意,又如何會有意識之型態作為?所以意法為緣生之基本,必然有所攝受,方能有分判之功能,對萬法進入於意根,才可能有分判之明辨作用。

       

  • 問48:起心動念、入意藏識,是一連串之動作,八識心王和合,運轉成一切法之別釋?

    • 仙佛聖示:起心動念、入意藏識,是連續作用,只在於剎那之間所呈現一切:含因、觸緣、成果、償報,都要經過八識心王作統合,將這些作連貫,宛如開車一樣,遇到危險之時,都只在一剎那之反應動作。就是唯心所識作起現,也就必要明白,這一些連貫動作之作意又是如何!為何會有作意。

       

  • 問49: 人類在於寂靜中所有感覺如何(三)?

    • 仙佛聖示:就是前次經驗所累積,當下再應用,人類眾生都是如此,反應了「含因、觸緣、成果、償報」之分別性,有時會拖延一段很長之時間,再作分判未來結果是如何,必要讓自己有確實作受益,不然!一世人在經典中打轉,只是明白經典字義而已,但又不能活用,更是很難讓自己有實際提升。人生一世,有緣能遇佛出世,是多麼幸福,這不是一般者可以體會,不必執著在經典名相與字義,能活用經典就可以受益的,不能活用經典,也只是下一次(世)再來輪迴,這是相當無可奈何的!  

    人生作意何時起        當下意識作根基

    活用經典明了義        就可超越於自己

     

  • 問50:論「萬法唯識」與「自爾獨化」?

    • 仙佛聖示:萬法唯識所變現,萬法亦唯心所了知,明晰其「體與用」之相互因緣,萬法二字為人道世間「心法與色法」之關係,故為不與萬法為侶,而能「自爾獨化」之因緣體,乃是超越之基本。人類眾生為自爾方能獨化,亦可超越,若是無法能參透,其「自爾獨化」乃天下無二者,汝當下就可以提昇於自爾方能獨化,此因緣對人類眾生有個向上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