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三教合心  

 

南宮孚佑帝君 降  

      1991年8月14日 辛未年七月初五日

詩曰:南贍善德啟道化    宮庭揮煌耀燦華

            孚看人生皆沉淪    佑庇眾黎學聖歌

            帝德巍峨傳佈教    君子重道在生活

            降來行善著寶書    詩喚善眾傳佳話

 

        道場啟教,傳佈真理,無非教人棄惡從善,改邪歸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此皆是從善中去引導眾生,於理中去提醒良民,此即上蒼設宗教之目的。而宗教中以教化傳佈正理(真理)為主題,此乃上蒼慈悲亦是眾生之福份致使,於傳教中使迷昧中之諸眾能得清醒,能得清醒再去行善,以善道再啟教眾生以修持為依皈,以教化心性為目的。

 

        吾國自昔-孔聖立杏壇傳佈正理,不以教門立說,後世人類強以附會,尤以宗派更強名為教。在孔聖時代何來教派,以儒為教否?至於釋尊時期亦是如此,釋尊在世時,不以教門為主,不以釋者為貴,皆在以教化如何修持,如何守戒而已,後傳者強名之為佛教,延至今已成佛(釋)教。以道來說,老子(太上道祖)於涵谷關,倒騎獨角青牛,留下五千言道德經,迄今教化在於現世道門已衰落,但以道門神聖為重者,比往昔更多矣!如此三教中為了教派,形成汝攻吾訐之地步,讓聖神仙佛皆同滴淚。造成如此,更是仙佛們所不願樂見之局面,何妨將此藩籬化開有形與無形之阻礙,去贊同別人之優點,改進自己之缺點,方能提倡個人心性,方能教化眾生能以大眾團結,和樂相處為最終之目標。

 

        三教聖人皆不以教派為主,只是後傳之人以拉攏眾信,一而再,再而三標榜個己宗教最大最好最優秀,別人不好,不應時代的差勁。如此已有分別心,已種下來生之果,無法容納別人,自己造罪而不知。禮運大同篇云:「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如此自己之父母是父母,別人之父母就不是父母囉!此即有失公道。試思能以恭敬心去面對他人之父母、親朋、子女,如此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汝能敬人三分,別人亦會敬重汝,亦能還汝三分,或許還更多,如此即沒分別心,亦不會造下來生之果報。現世地獄(府)中尚有諸多之修持者,即持此心態未能了悟。祇要是正門教派,真理傳述不管是汝所思所見,汝所見更能以歡喜心去讚嘆,這種「隨喜功德」是多麼微妙,否則一味排斥別人,亦會遭受別人排斥,如此因因果果又來走一遭。汝排斥別人,換成汝受到別人排斥,如此汝又會作何感想?

 

        三教同宗,五教同源,皆因地域(緣)之關。非是誰最大,誰最好,誰的信眾最多這些都已偏離正軌,背道而行。總之仙佛所樂見的事,是大眾都能和睦相處,同舟共濟,為上蒼普化而盡心盡力,目前天時緊急,已無啥時間,眾生那還有時間互相標榜,互相攻訐對方,如此真令仙佛徒感奈何。因而能以眾生因緣成就,誰的因緣在那裡,誰就往那裡去修持。誰跟那宗教(派)有緣,誰就能以此去完成上天所負聖命,如此那怕眾生不能渡嗎?

 

        再言天下眾生若僅歸於汝之宗派,那別的宗派若全部退出,倘若僅歸一教而已,能將眾生教化否?如此即會形成脫離之現象。宗教示人乃應以歡喜心去讚嘆,以真誠心去鼓勵,普化眾生又多了一人承擔使命,形成累積,減少一人為惡,增加一人為善,無形中即增加兩人,如此才是上天所樂見的。三教門中不應互相攻訐,互相排斥,應互相連繫,互相尊重,方能替上蒼再渡化更多之良才而回歸。應以此種心態去替自己,替上蒼分憂,雖說是替上蒼,因「天之無語亦無言」,實乃是替自己創造上天堂之條件與資糧而已。如能先渡自己再渡他人,達到己立而立他,因此「本立而道生」,「己達而達人」,何樂而不為?更不會再造下來生之惡果也。